工作坊概念:
工作坊中製作培養基的方式利用了雕塑中翻模的技術,有別於傳統科學上的方式,算是一種創意的作法,也的確是一種藝術的手法。
而利用此工作坊去探討微生物與人的關係,其中人本身就是人與細菌產生的chimera,某種程度便是呼應了展覽論述中混種的概念。另外關於食物的部分,水果本身是人類的食物,經過我們將這樣的造型複製使用培養基的材料去灌模,而培養基又是細菌的食物,如此藉由這樣關係的層層疊疊,在翻玩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趣味性。
工作坊內容:
超級關係所描繪出的世界,是將各種概念與實體化作關鍵字,平均散佈在想像空間中,而後隨機地與其他關鍵字連結,連線所代表的,即是一種超級關係。關係連結與關鍵字本身皆是動態的,隨時因為詞語和社會風氣,使意義分歧衍生,成為不同的概念,而導致連結失效,卻可能同時產生新的連結,超級關係就在這樣逐漸複雜的網絡中,展現出這個時代的繽紛風華。本次工作坊的目的,便是將日常場域的廚房與烹飪行為,透過生活中可取得,自製的材料,培養出肉眼不可見,卻在想像層次中無所不在的微生物群落,而讓食物與烹飪的巨觀、可見、營養、有益/害與微生物、生物科學實驗中的微觀、不可見、有害、共生形成關係,模糊原有邊界而化解二元對立的思維,構築出本次展覽中所預見,未來世代中超級社會的普通關係。
我們嘗試帶領學員用平常廚房烹煮使用的原料,建構自己的DIY微生物實驗室,企圖經由這樣的過程傳達一種微觀的觀看方式,而連結人類生活中難以感知卻在生命史上長相共處的微生物世界。並經由這樣的視角轉換,開始學習如何將生物素材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材料與延伸。
整個工作坊開始於簡單的微生物介紹,領導學員理解微生物的尺度與其背後的故事。接著進入到利用生活中輕鬆可得的材料來為微生物建造屬於他們的家——微生物培養箱。學員們也將學習如何將人類食物烹煮為適合微生物吸收的培養基,經由食物的角度去理解我們與微生物共通的生活關係。
有了基本的工具我們將會帶領學員用這些工具探索微生物世界,讓生活中的微生物一一現形、讓人類眷養。過程中會進行體表微生物取樣,藉由Body Casting可以讓學員觀察到自己身上共生的微生物。而由此便可以進一步去思考到微生物與我們人類自身微妙的「超級關係」。課程中還會教大家自製細菌的incubator(培養箱),如此便可觀察微生物的成長過程以及瞭解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條件,並帶回家將其生長變化記錄下來,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
第二天,在熟悉微生物基本飼養方式與其運用在創作上的可能性,我們將帶領學員探索自身與住在自己身體上的微生物。學員們將學習如何將自己身體的一部份翻模複製,成為微生物新的生長空間。在工作坊的最後我們會邀請所有參加者帶領一種他們最喜歡的水果作為生命的象徵,一起寫他們的微生物網路日記(tumblr)。
在這個工作坊中除了希望大家可以更關注於我們與微生物的關係之外,更期待學員經過這樣科學實驗結合創作的體驗產生更多藝術的可能性。
工作坊地點與時間: 2013/10/12 & 13 於台灣國立美術館,台中
講師:林沛瑩、顧廣毅
協同策劃:張顥馨
好有創意的工作坊喔~ 可惜! 太晚看到此資訊,錯過了!
希望下次有機緣可以參加!